打造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高地的建议
来源: 施兴林 日期:2020-03-12 【字号:
  

    我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2家。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仅2018年就有57家企业入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出台力度空前的人才政策,取得较大的人才工作成效,有利地支持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制约企业发展。

  一、存在问题

  1.外地人才不愿来。受山区地市整体经济滞后、待遇不高、区位劣势、科研经费少等因素影响,加之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不足,严重制约高层次人才发展空间,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偏弱。与此同时,引进来的外地人才由于“水土不服”“思乡心切”等原因也难留下来。即便同样待遇,引进人才从子女教育、生活条件等方面考虑也会最终流向大中城市,龙岩只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

  2.本地人才留不住。眼下,不仅外来人才难以引进,本地籍人才也在不断流失。由于受经济发展、地域位置等条件所限,我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少,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因此本地高素质人才中大多数人会选择流向经济较好、发展空间更大的沿海城市等。甚至很多本地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家乡,选择在外地谋求更好的发展。

  3.精准引才有局限。专业型技术人才来我市就业积极性不高,企业自行招聘人才难度较大。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等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专业型技术人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壮大。此外,高技能人才目前也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急需的,没有一线高技能人才,光靠研发、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同样会受限。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引才体制机制。在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层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的同时,对当前人才政策程序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为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打好“乡情牌”,吸引和留住本地籍能人志士返乡创业;在做好“普惠性”政策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型”“技能型”“特殊型”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中小企业各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探索聘请高层次专家、教授、学者担任企业兼职顾问的柔性引才机制,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人才资源共享。

  (二)进一步优化留住人才的制度环境。简化人才落户、档案转接手续,在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采取更为便利、可操作性的政策,通过人文关怀、以情感人留住人才;加强以城镇居住、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吸引人才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逐步提高人才待遇,重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三)进一步发挥好人才队伍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测评使用方案。一方面,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招商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构建人才科研基地,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大型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科研基地,为人才施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健全人才队伍激励制度体系,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做到用人所长,因人定岗,将人才安排在其最能发挥其特长的职位上,使人才与岗位相匹配。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最后要重视高新人才的继续教育,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做好高新人才继续教育工作,使他们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培育的力度。制定本土人才培育相关政策,建立本土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帮助本土人才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鼓励企业自主培养紧缺实用人才,采取名师带徒方式,充分发挥各行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并给予企业一定补助或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等合作,加大本地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本地职业技能院校,采用多种形式,推动职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